赵盾墓位于我的家乡——山西襄汾县南赵村西南约三里之地牛来乐,距离古晋国都城故绛(即赵康古城)仅约五里远。小时候,我听过许多关于赵盾的传说,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亲自前往参拜这座墓地。这次清明节回乡探亲,终于有机会亲眼瞻仰它。
根据历史资料,赵雄村北部曾保存有一座赵氏祠堂,建于宋元祐年间,结构为密楼式,上下两层,雕刻有赵衰、赵盾、赵朔、赵武等四代忠良的塑像。然而,这座祠堂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摧毁,现已无迹可寻。几年前,赵盾的墓碑也被赵氏后人迁移到了距离墓地不远的赵盾故乡东汾阳村。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墓碑孤零零地伫立,年复一年,见证着世间的沧桑变迁。
当我到达墓地时,墓碑已经重新竖立。远远望去,它在光秃的田野中显得格外孤寂且遥远。由于墓地尚未被修缮开发,我只能将车停在附近的小路上,踩着松软的泥土一步步走向墓碑。那座高大的墓碑被镶嵌在古老的砖廊亭中,散发着古香古色的气息,肃穆而庄严。廊亭的顶部大理石上刻有“孔子贤之”四个大字,引用了孔子对赵盾的由衷赞扬:“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墓碑上方雕刻着“晋大夫赵宣子之墓”几个笔力雄劲的字,落款是“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仲春榖旦,赵氏后裔合立”。
展开剩余70%虽然墓碑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侵蚀牛来乐,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墓碑后的墓冢呈现出一个小巧的圆形,气势宏伟。墓冢的四周覆盖着新土,周围残留着挖土后的坑洼。墓碑前有扫墓祭奠后留下的纸屑和灰烬,在寒风的吹拂下轻轻飘荡。
周围是一片空旷的田野,寂静中透着苍茫。我忽然觉得,眼前这座傲然挺立的墓碑,仿佛化作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一座宏大舞台,演绎着一部权力与欲望交织的历史悲剧,那些遗憾与悲哀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流转……
赵盾,谥号宣孟,史称赵宣子或宣孟,春秋中期晋国的重要卿大夫,是赵衰之子、赵武的祖父。赵盾的历史登场可以追溯到晋襄公四年(公元前620年),那时他约30岁,继承了父亲赵衰的职务,成为晋国的正卿。两年后,父亲赵衰去世,而他则继续担任晋国的最高军事长官,跟随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的霸业。
晋襄公恢复晋文公时的三军编制,试图任命士谷和梁益耳为中军将领,但赵盾等老臣心生不满,认为这两人没有战功,不应担任重要职务。经过一番讨论,晋襄公最终采纳了赵盾等人的意见,任命赵盾为副帅,狐射姑为中军元帅。然而,狐射姑的骄傲和专横引起了军队的不满,赵盾因此被任命为中军元帅,迅速开始整顿军政,得到了国人广泛的支持。
晋襄公临终时托孤于赵盾和太傅阳处父等人,并决定立年幼的太子夷皋为继承人。然而,赵盾与其他大臣却因国家形势的紧急问题,主张立公子雍,认为秦国力量强大,更利于晋国的未来。赵盾凭借其强大的政治手腕,成功促使公子雍继位,成为晋国的新君。然而,这一决定也种下了赵氏一族悲剧的种子。
随着晋灵公的即位,赵盾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太上皇”。他以恩威并重的方式稳固了晋国的霸权地位,但过于强硬的政治手段却让他积下了越来越多的敌人。晋灵公对赵盾逐渐产生了不满,甚至开始暗中准备除掉他。最终,在一次政治斗争中,赵盾差点被晋灵公处死,尽管他凭借忠诚和机智逃脱了,但赵盾的政治命运已然走向了危险的深渊。
赵盾在临终时,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愁思。作为一位忠诚的政治家,他的力量未能避免赵氏家族最终的悲剧命运。赵盾的一生,是春秋时期晋国政治斗争的缩影,充满了权力的博弈和无尽的矛盾。在他去世后,赵盾家族的辉煌逐渐转化为血腥和复仇的历史,他的后代几乎被完全消灭,赵盾的政治遗产也成了后人无法摆脱的沉重包袱。
发布于:天津市亿赢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